找到相关内容1017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任继愈《中国佛教史》(16)

    486  憨璞性聪 619  憨山德清 56  醐醍天皇 393  赫尔曼·奥登堡 611  燕山君 536  薗田宗惠 630  圜悟克勤 555  赞陀崛多 349  翱·绛曲琼乃 401、...

    任继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3547055.html
  • 以蕅益智旭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「復興」內涵(1)

    體性(如祩宏其一生的成就之一,是建立雲棲僧團,過著領眾 、安眾,與眾共學的修行生涯)或社會性的關懷(如憨山、紫 柏等,其一生修學的重點之一,是採取入世菩薩道...遲鈍。對一位 宗教行者,以面對「不忍眾生苦」而言,可以有不同類型的反 應,或許可如憨山、紫柏般地直接參與世事,進行以卵擊石, 求仁求義的濟世濟民之方式;反之,...

    釋見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0347265.html
  • 以蕅益智旭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「復興」內涵(2)

    行持,智旭不僅 自己作,若見此行,亦為人寫跋支持、讚嘆之。對這種血書、 燒身等行為,明末四大師見仁見智,如雲棲祩宏則對燃香,表 示其否定的見解。〔註72〕但紫柏達觀、憨山...又設 清規安眾,令有司各有所執,重整寺院組織及生活細行,令僧 眾知所依止,所以憨山德清讚嘆祩宏時代的雲棲僧團是「古今 叢林,未有如今日之清肅者。」 祩宏...

    釋見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0447266.html
  • 杨仁山与现代中国佛教

    加以融通疏释而成一家之言者,可谓绝无其人。不要说道安、玄奘、罗什、智顗、法藏之流不复再见,即令要找一个学力能与明末憨山 (德清)、蕅益(智旭) 等人相比肩的,也无处可寻。而居士界里,也不过只有乾隆时的...

    蓝吉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0947280.html
  • 竺法护译《正法华经》“自然”译词析论

    自然之道”、“合乎自然之道”等意义,视为复合词较适切。  [16] 河上公注此句如下:“希言者,谓爱言也。爱言者自然之道。”王弼注:“无味不足听之言,乃是自然之至言也。”憨山大师注:“惟希言者,合乎自然...

    黄国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2447476.html
  • 台湾佛教史前期(1)

    佛教强烈影响之下”的前提条件说法,似有值得商榷的地方。因为佛教在中国的明朝,已逐渐衰颓,直到万历年间,因三大高僧︰即紫柏达观(1543~1603)、憨山德清(1546~1623)、云栖袾宏(1535~...

    释慧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4947532.html
  • 净土的渊源及其演变(2)

    贪嗔痴,即大持戒。  真能念佛,不计是非人我,即大忍辱。  真能念佛,不稍间断夹杂,即大精进。  真能念佛,不妄想驰逐,即大禅定。  真能念佛,不为他歧所惑,即大智慧。[118]  十祖行策被视为憨山...

    杨白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5147537.html
  • 拈花微笑与达摩东来(1)

    同。”道直接将佛、儒打了等号。明代高僧憨山大师强调:“为学有三要,所谓不知《春秋》,不能涉世;不精老庄,不能忘世;不参禅,不能出世。”藕益大师也大力融会佛儒思想,特别是以佛释儒,以儒附佛。大师以佛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4947866.html
  • 莫把禅学当禅那

    主要依循方法,其中明白地指出初发心时要怎样警惕自己、激励自己,以及强调行者如何地下功夫参禅、看话头、起疑情等,作一整体性的举例说明。第八讲则进入憨山大师<梦游全集>之意境,说明如何消除习气之方法。当...

    释圆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5147871.html
  • 佛典中的“观“与“念”(2)

    行者自己以其根性的深浅而定。憨山大师说:“于十六观中,随取一观;或单观佛及菩萨妙相;或观净土境界,如《弥陀经》说莲花、宝地等,随意观想,若观想分,则二六时中,现前如有净土,坐卧经行,开眼、闭,如在目前...

    罗锦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4548127.html